今天慢跑完後在從操場走回宿舍時,聞到了一股清香,仰頭一望,似乎是一棵鷹抓花樹開花所飄來的香味。

記得前些日子,晚餐時與同實驗室的人去吃飯時,經過了一棵樹下,也是傳來同樣的清香,那時大家猜想著,會是玉蘭花嗎?我仰頭一望,似乎看到那鷹爪般的花瓣,於是我喊了聲:「 啊!( a̍h !) () 鷹爪花(eng-ia-hoe)

而那時一位學姐回了句:「 圓仔花?(îⁿ-á-hoe ?) 」而那時還雞同鴨講了一陣子。

以下認真文分隔線


台語的u音化趨勢?

查了一下字典,鷹爪花應該唸為《eng-jiáu-hoe》,但是我《eng-ia-hoe》的念法,是從家人那習得的,這些口語與文獻的差異,是以訛傳訛?還是自然變化?還是只是另一念法?或者是腔口?如果是變化的話,是從jiáu變ia還是ia變jiáu?

還有另一個植物的名字叫《tò-chhiú-phang》,原本應該寫作"到手芳",但也常被認為是"左手香",但是,若是原本的漢字是用"到手芳"的話,現在的人,應該會怎麼發"到"這個字的音?應該會是kàu吧?因此我猜想,到達的kàu字原本應該唸作tò,而受到u音化的影響,而變成了kàu。

上面兩件事都是口語上的事件,但容易訛傳,而下方我再提我在閱讀台語聖經時,閱讀到的文句。

馬太福音第七章第一節
這是紅皮聖經版本
M̄-thang phe-phêng pa̍t-lâng, lín chiah bē siū phe-phêng
這是巴克禮版本
Bo̍h-tit phoe-phêng lâng, chiah bián tú-tio̍h phoe-phêng.
其中的phe-phêng變成了phoe-phêng。

馬太福音第七章第19節
Kìⁿ-nā chhiū bô kiat hó ké-chí ê, chiū chhò i, hiat-lo̍h hé.
其中的ké-chí現在大概比較常聽到被唸作kóe-chí
而hé比較常聽到是唸作hóe

不過我在查詢這些資料的時候,似乎兩種念法都查得到,似乎是與腔口相關的問題?但是在現在在大眾傳播下,台語似乎有同一化的感覺,為何會選了有u音的作為標準台語,這議題感覺也蠻有趣的,不知道有沒有文獻在寫這種議題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e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